欢迎登录大教育网!

登录 | 注册

顾明远:中国基础教育的任务与改革方向

2018-03-02 10:42:28 编辑:大教育网

       我们的教育如果要改变,就要找出问题所在。当前教育的问题是什么?我觉得,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。由于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,学生的学习负担重,学生被学习、被教育的这种状况没有改变。教师和家长逼着学生学习,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。


基础教育的任务


       中国教育处在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。提高教育质量,要明确基础教育的任务。我觉得基础教育应主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。

第一,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

       教育是每一个公民成长发展中应享受的权利,是每个学生的权利,健康成长是每个学生的要求,学生健康成长,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,关系到家庭的幸福,关系到个人的成长。现在的学生存在着一些问题,因为过去是独生子女家庭,过多的营养,过多的爱护,再加上课业负担重,学生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,学生的身体不健壮。我们过去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。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?除了身体,还有心理健康,就是社会情绪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,第一项是身体健康,第二项就是社会情绪。什么叫社会情绪,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格。怎么对待自己,怎么对待他人,怎么对待社会,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。过去有的家庭或者是父母很少管儿童,儿童出现一种自我中心的情绪,与他人不能合作,不能沟通,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他的一生。如果幼儿园小学有这种情绪,会影响到他将来的生活和工作。因此,要注重身心健康的基础,尤其是小学阶段。

第二,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

       学生进一步学习并不等于升学,升学固然很重要,我们现在要普及高中教育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很高了。我们并不反对应对考试,但是我们不要应试教育。考试是需要的,为考试做准备也是需要的,这不叫应试教育。但不要把它作为目的,它只是一个手段,检验学生的成绩,检验教学结果,来改进教学,当然也为了选拔。

       什么叫应试教育?以考试为目的,把手段变成目的。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,所以叫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,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。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也讲到,素质教育是战略主题,德育为先,能力为重,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。

       当今社会瞬息万变,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,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,具备思维能力,才能够有创造性。习总书记也强调,教师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。进一步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。

第三,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

       学生将来总是要走向社会的。走向社会,就要能够和他人沟通,懂得尊重他人、理解他人,能够与同伴共处;就要对社会有正义心,有责任心,有诚信,有爱心;就要有社会公共意识、法制意识,有自我调节、自我控制、自我管理的能力。从小就要培养这些良好的社会情绪。

基础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打好这三方面的基础: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,终身学习的基础,走向社会的基础。根据这个三个基础,我们就要来设计小学、中学教育怎么把它办好。


教育改革要从“教”转变到“学”


       当前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什么?从宏观上来讲,还是促进公平,提高质量,但从学校角度来讲,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。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中提出六大改革,其中第一项改革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,这个跟教育观念有关。教育观念不改变,培养模式也很难改变。 

       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什么呢?一句话就是从“教”到“学”的变化。教学,过去我们的重点都是放在“教”上,而没有放在“学”上。我们要从“教”转变到“学”。最近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重要研究报告——《反思教育:向“全球共同利益”的理念转变》。这是针对当前的各种挑战、各种矛盾提出来的。

       教科文组织提出:反思教育,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,要还原教育的本质。同时也提到终身教育。教育是人类的共同事业,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,人类共享。过去的教育,往往重视教育的结果,而不重视教育的过程。所以要重新定义学习,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。教育是什么?教育是尊重生命、尊重人类、尊重和平,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。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照顾,所有的人群,都能受教育,包括少数民族、土著人、残疾人等。

       这里有两个观点我觉得值得研究。一个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性,以学生为主体,要重视个性。另外一个要重视学习,是共同学习而非个人孤立的学习。所以要辩证地理解这个问题。

长期以来,我们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,这个问题到今天已经逐渐改变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,我在1980 年就提出来了。当时大家接受不了,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,学生是主体,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。1993 年,我又重写了一篇文章,我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者是不矛盾的,是辩证的关系。

       1993 年,中国有七所学校——上海一师附小、北京一师附小、无锡师范附小、南京琅琊路小学、成都龙江路小学、广州八旗二马路小学、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在全国首批实施愉快教育。当时他们总结的经验拿给我看,我表示赞成。有很多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校长提出质疑,学习是刻苦的,怎么愉快啊?我说不对,不愉快就不会刻苦,这个并不矛盾。只有愉快了才能刻苦,有兴趣了就不觉得是强迫他学习,是那么苦的差事。我的教育信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。

       因为我看到很多学生是被迫学习不是有兴趣的学习,我觉得我们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被学习、被教育,学生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,家长让学生从小去上这个补习班、那个补习班,问问学生喜欢么,上了奥数班,他喜欢数学么?所谓愉快不等于不要学习,打打闹闹嘻嘻哈哈;所谓愉快就是一种愉悦的心情,是在学习里获得成功,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。我们做教师的要为学生担忧。担什么忧?就是担心他们将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变成一个庸庸碌碌的人。

       怎么能够使学生愉快的学习?就是要把教转化为学,启发学生的主体性,让学生自己来学习。自己来学习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。什么叫好的教育?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,这也是最公平的教育。我们现在提个性化学习。工业社会,这种个性化学习很难做得到,因为一个班很大,是工业化的一种标准。

       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说,以前小学课桌是一排一排的,现在是马蹄形的、圆形的,小组的形式了。教师讲得比较少,不像过去似的满堂灌。教师提出问题,学生小组讨论。但我发现小组讨论时,总有几个是比较积极的,但总有一两个学生不积极,只是站在旁边听着。那么,这两个学生是不是也参与了学习呢?佐藤学教授的意见是,小组不能太大,四人组是最好的,可以充分发表意见。这是一种从“教”转到“学”的过程。

      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学,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,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呢?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就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同时,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来解决问题。学生的理解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,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。


3 教育改革要认识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


       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,不要理解为个别的教育。培养个性化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个性,什么适合他的发展。《反思教育: 向“全球共同利益”的理念转变》报告里面讲到,学习不是孤立的,是要通过和同伴和教师共同讨论来学习的。现在有一些家长,不满意我们的教育,让儿童待在家里头。据统计,当前在家学习的儿童全国大概有好几万了,不是少数。你把他关在家里头学,不一定就能学好。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发展,我觉得这个理念也是值得注意的。我们提倡个性化,个性化并不等于个别化。

       当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,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互联网正在颠覆着传统教育。教育是未来的事业,我们的眼光应该面向未来。现在小学生,还有十多年才能走向社会,十年以后是什么样的社会,大家谁能预测?现在的学生已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里了,都会玩手机,都玩平板电脑。所以,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有前瞻的眼光。我们要改变教育的形态、教育的环境、教育的内容、教育的方法以及师生的关系。

第一,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

       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里头,不限于课堂上,不限于教师讲的东西。学生从互联网可以获得需要的信息,这大大扩大了教育学习的领域,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。

第二,互联网改变了学习形式

       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。过去是按照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备课,那么聪明的学生就吃不饱,智力差一点的学生就比较吃力,或者某一些地方没听懂,往往会影响今后的学习。学生为什么会变成学困生呢?他在某一点上没有跨过去。

       如果按照中等生水平备课,我们往往照顾不到各个方面。现在“互联网+ 教育”可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。天资比较好一些的,聪明一点的学生,你可以多布置一点课外学习; 学习差一点的学生,你可以帮助他从网上互联。教师和学生可以互联,就可以不断地帮助他。

       我曾经在法国参观过一所小学,看见一个学生在图书馆看书,不在班上上课,我就问他的校长,这个学生怎么不到课堂里去?他说这是教师允许的,他说今天教师讲的课已经会了,不用在课上再听了,教师就容许他到图书馆自己学习,我想这就是灵活地对待每个学生,那都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,现在的互联网更有这个条件了。

第三,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

       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。过去是教师讲课本的内容学生听,现在学生可以从各方面获得知识,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。那么教师是什么呢?互联网是不是可以取代教师呢?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提到:学校不会消亡,教师不会消失。学校为什么不会消亡呢?学生走出家庭,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。教师不会消失,因为教师要用他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习、指导学生。

       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起什么作用呢?首先,教师是设计者,要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他的学习方式;第二,教师是指导者,指导学生怎么获取有用的信息,有益的信息;第三,教师是帮助者,学生有困难了,学习上的困难,生活上的困难,教师要加以关怀;第四,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。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学生,充分地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,和学生一起来学习,一起来发展。在这个过程中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和教育行为,提高教育资源。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应该在课堂上,这个课堂指的是大课堂,包括课外活动、社会实践等。


4 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改革


       当前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哪里?从宏观来讲,促进教育公平,这是教育领导部门的事情;从基层学校来讲,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课程和教学上。即上好每一节课,教好每一个学生。我发现有一些学校本末倒置,学生的课外活动搞得很多,真是丰富多彩,但是课堂教学并没有认真地研究,上课质量没有明显提高。我最近到了一所学校,听了两节课。今天这样的时代,学生还是背着手规规矩矩坐在那儿,你想落后不落后。我们20 世纪80 年代就反对让学生背着手听课了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就要让课堂活跃起来。

       我觉得,我们应该还是要踏踏实实把课堂教学做好。课程标准有了,还要靠我们去整合,还要靠教师来实施课程标准的要求。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上,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。

       有人对“把学校办出特色”提出异议,说我们的教育标准、教育要求是一样的,办什么特色?所以要对办出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,不是开个什么课就叫特色了。所谓特色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历史、环境、氛围、文化建设等提出一个共同的理念,让全校师生都能认同这个共同的愿景,共同的理念,一起来奋斗。

       我们现在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,不光是教育的发展,是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。同时,我们的时代也在转型,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,并且要有前瞻性,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。

来源:当代教师教育

分享到: